供排水管网 GIS 系统怎么建?

2025-07-09

你是否曾遭遇突然停水,或暴雨后小区积水难行?这些问题背后,是城市供排水管网管理的复杂性。城市地下的供排水管网如同人体血管,传统管理方式已难以应对其庞大与复杂,而供排水管网 GIS 系统的建设,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。

 

供排水管网 GIS 系统怎么建?


一、传统管理的困境与 GIS 的突破

过去,供排水管网管理依赖纸质图纸和人工记忆,查询、更新困难。随着城市扩张,管网规模剧增,传统模式在故障定位、维修调度等方面弊端凸显 —— 管道故障时,工作人员常需耗时数小时甚至数天排查,严重影响居民生活。

地理信息系统(GIS)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。它能整合管网的空间信息(位置、走向等)与属性信息(管径、材质等),以地图形式直观呈现,让管理者实时掌握管网状态,实现高效管理。

 

二、供排水管网 GIS 系统的核心建设步骤

1.数据采集:系统的 “基石”

数据采集是首要环节,需全面收集两类信息:基础属性数据与实时运行数据。

基础属性数据包括管网的位置、走向、管径、材质、使用年限、阀门和泵站位置等,可通过实地测量、管线探测仪探测获取,老旧管网还需结合历史图纸校对。

实时运行数据涵盖水压、流量、水质等,需在管网关键节点安装传感器,如供水管网的压力传感器、排水管网的水质监测仪,实现数据实时传输。

数据采集后需进行清洗,去除错误、重复信息,统一格式,为后续处理做好准备。


2.系统搭建:从技术选型到架构设计

① 平台与数据库选择

需选择合适的 GIS 平台,如 ArcGIS、MapGIS 等,它们具备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功能。数据库则需采用空间数据库,如 PostGIS、Oracle Spatial,既能存储管网的空间坐标,又能关联属性信息,确保数据查询、更新高效。

② 系统架构构建

系统架构分三层:数据存储层、业务逻辑层、用户界面层。

数据存储层负责管理所有采集的数据,保证数据安全与完整;业务逻辑层实现核心功能,如通过拓扑分析检查管网连通性,用水力模型模拟水流状态;用户界面层设计简洁操作界面,让管理者能快速查询、分析数据。


3.功能开发:满足管理全场景需求

①可视化管理功能

将管网以二维或三维地图呈现,用不同颜色、符号区分供水管网(如蓝色)、排水管网(如绿色)及设施(阀门用特定图标),使管网布局一目了然,支持缩放、平移操作,方便细节查看。

②分析与决策功能

开发空间分析工具,如缓冲区分析能确定管道维修对周边的影响范围;拓扑分析可检测管网是否存在漏水、堵塞隐患。

结合水力模型,模拟不同工况下的水流状态,为规划设计(如新增管网管径选择)和应急调度(如爆管时的水流变化)提供数据支持。

③运维与应急功能

实现管网运行状态实时监测,水压、水质等数据异常时自动报警。工作人员通过系统快速定位故障点,生成维修方案,如爆管时能立即显示需关闭的阀门和受影响用户区域。

支持巡检管理,巡检人员用移动终端记录设施状态并上传,系统跟踪进度,确保隐患及时处理。


4.建设关键:数据质量与技术适配

数据质量直接影响系统效能,需建立数据校验机制,安排专人复核采集数据,定期更新,保证数据准确性与时效性。

技术适配也很重要,要结合城市规模选择合适方案:中小城市可采用轻量化平台降低成本;大城市需考虑系统扩展性,满足未来管网增长需求。同时,系统需兼容现有硬件(如传感器)和软件(如调度系统),避免重复建设。

 

5.系统价值:从效率提升到成本优化

建成后的 GIS 系统能带来显著改变:故障定位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几分钟;规划设计时,通过多源数据分析优化管网布局,减少盲目投资;漏损控制中,借助水力模型精准定位漏损点,降低水资源浪费。某城市应用后,管网维修成本降低 30%,居民停水时长缩短 60%。

 

供排水管网 GIS 系统的建设,需围绕数据采集、系统搭建、功能开发三大核心步骤,注重数据质量与技术适配。城市管理者应加大投入,完善系统功能;科研与企业界需持续创新,推动技术升级。通过各方协作,让 GIS 系统充分发挥作用,打造更智慧、高效的供排水体系,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美好生活保驾护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