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供排水管网管理中,多部门协同作业是常态,从管网数据录入、巡检数据同步到水力模型分析、故障应急调度,均需多名工作人员同时操作系统。因此,供排水管网 GIS 系统的并发用户访问能力,成为影响管理效率的关键指标。根据系统技术标准,主流供排水管网 GIS 系统支持 200 + 并发用户访问,且在该并发量下能保持稳定运行,结合先进架构与性能优化技术,可满足多场景下的协同管理需求,为管网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高效支撑,创造显著运营效益与管理价值。
供排水管网 GIS 系统实现 200 + 并发用户访问支持,核心依托微服务架构与模块化设计。传统单体架构下,多用户同时操作易导致系统卡顿、响应延迟,而微服务架构将系统拆分为数据管理、可视化展示、智能分析等独立模块,每个模块可单独分配资源。当 200 + 用户同时访问时,系统能根据各模块的访问压力动态调配算力,例如多名巡检人员同步上传现场数据时,移动巡检模块可优先获取资源,避免数据同步拥堵;同时,模块化设计使某一模块的高负载不会影响其他功能运行,确保水力分析、三维可视化等核心操作不受并发访问干扰。
B/S 架构与 Web 端、移动端双支持,进一步适配多并发场景。系统采用 B/S 架构,用户无需安装客户端,通过浏览器或移动端即可访问,大幅降低设备适配难度,便于不同部门、不同岗位的 200 + 用户同时接入。例如,管网运维人员在现场通过移动端使用 AR 管线定位功能,调度中心人员在 Web 端查看三维管网布局,数据录入人员在后台维护管网属性信息,三类用户同时操作时,系统能通过负载均衡技术分配访问请求,避免单点压力过大。此外,系统支持离线地图缓存与现场数据自动同步,移动端用户在网络不稳定时可离线操作,同步数据时仅传输增量信息,减少并发访问时的网络带宽占用,保障整体访问流畅度。
在性能支撑上,系统通过多项技术指标保障 200 + 并发用户的稳定体验。除明确支持 200 + 并发访问外,系统还具备 “支持百万级管网要素管理”“95% 场景响应时间 < 3 秒” 的性能优势。百万级管网要素的高效管理能力,确保 200 + 用户同时查询、编辑不同区域管网数据时,系统能快速调取空间与属性信息,无需长时间等待;而 < 3 秒的响应时间,即使在高并发状态下,用户执行管网拓扑分析、水力模型计算等复杂操作,也能快速获得结果。例如,当 100 名工作人员同时查询不同路段的管道老化数据,50 名人员同步编辑阀门属性,50 名人员使用三维可视化查看地下管网时,系统仍能保持流畅运行,各项操作响应及时。
200 + 并发用户访问能力,还与系统的数据处理与集成技术密切相关。系统采用 Geodatabase 数据模型实现空间 - 属性数据一体化管理,数据读写效率高,能快速响应多用户的并发数据请求;同时,支持与 SCADA、ERP 等系统对接,当 200 + 用户访问时,系统可避免与其他系统的数据交互冲突,确保管网实时运行数据(如压力、流量)能同步更新至 GIS 系统,且不影响用户操作。此外,实时数据流处理框架与时空数据融合分析技术,能高效处理物联网设备上传的海量数据,避免数据堆积占用系统资源,为并发用户访问预留充足算力。
从实际应用价值来看,200 + 并发用户访问支持满足多场景管理需求。在日常运维中,管网管理、巡检、调度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可同时操作系统,实现数据实时共享,减少信息滞后;在应急抢修时,200 + 用户并发访问能力可支撑抢修人员、调度中心、物资管理等多团队同步获取管网数据,快速制定抢修方案,提升故障处置效率。例如,某城市供水管网爆管后,50 名巡检人员同步上传现场影像,100 名调度人员分析管网水力变化,50 名物资人员查询附近阀门库存,系统在 200 + 并发访问下稳定运行,助力抢修工作高效推进。
综上,供排水管网 GIS 系统支持 200 + 并发用户访问,且通过微服务架构、B/S 架构、高性能数据处理等技术,确保高并发状态下的稳定与高效。这一能力适配多部门协同管理需求,为供排水管网的精准管理、高效运维提供有力支撑,帮助用户充分发挥系统价值,提升管网运营与管理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