供排水管网 GIS 系统移动巡检功能有哪些优势?​

2025-08-14

供排水管网 GIS 系统的移动巡检功能,是连接线上数据与线下实操的关键纽带。通过将 GIS 空间数据与移动端技术深度融合,该功能彻底改变了传统巡检的低效模式,为管网运维提供了更精准、高效、智能的解决方案,成为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支撑。


供排水管网 GIS 系统移动巡检功能有哪些优势?

现场数据采集:实时同步,告别 “纸载笔抄”

传统巡检依赖纸质记录表或 Excel 台账,不仅易出现数据错漏,还需人工二次录入系统,耗时且易产生误差。移动巡检功能通过定制化表单工具,支持巡检人员在现场直接录入管道状况、设备参数等信息,包括文字描述、数值记录、现场照片等多维数据。这些数据通过 4G/5G 网络实时同步至后端 GIS 平台,依托空间 - 属性数据一体化管理能力,自动关联至对应管网要素的属性表中。

例如,巡检人员发现某阀门井存在积水问题,可拍摄现场照片并标注积水深度,提交后系统立即将该信息绑定到 GIS 地图的阀门井位置上,后端管理人员通过 Web 端能即时查看,避免了传统流程中 “记录 - 带回 - 录入” 的时间差,数据准确率提升至 98% 以上。

空间定位精准:AR 助力,快速锁定目标

地下管网分布复杂,传统巡检常因图纸与现场不符导致定位困难。移动巡检功能集成 GPS + 北斗双模定位与增强现实(AR)技术,巡检人员打开移动端地图,系统可实时显示当前位置周边的管网分布,并通过 AR 镜头将地下管道的走向、埋深等信息叠加在实景画面中,直观呈现 “看不见的管网”。

对于隐蔽性设施(如埋地阀门、检查井),系统支持通过扫码识别功能,扫描设施上的二维码标签,立即调取该设施的历史维修记录、设计参数等全生命周期数据。这种精准定位能力,使巡检人员对目标设施的识别效率提升 60%,尤其在老旧管网改造区域,能有效避免因标识缺失导致的漏检、误检。

离线作业支持:无网可用,数据不中断

供排水管网常分布在信号薄弱的区域(如地下管廊、偏远郊区),移动巡检功能通过离线地图缓存技术,可提前将巡检区域的 GIS 地图、管网数据下载至本地终端。即使在无网络环境下,巡检人员仍能正常查看地图、录入数据,待回到信号覆盖区后,系统自动将离线数据同步至云端,确保巡检过程不中断。

例如,在地下综合管廊内巡检时,移动端可离线记录管道腐蚀程度、接口渗漏等问题,同步标记位置信息,待出廊后自动上传,避免了因信号缺失导致的工作停滞,单趟巡检的有效作业时间延长 30% 以上。

任务闭环管理:从派单到验收,全程可追溯

移动巡检功能与后端管理平台形成完整的任务闭环。管理人员在 Web 端通过 GIS 地图圈选巡检区域,设定检查项(如管道壁厚检测、阀门启闭测试),生成电子工单并派发至指定巡检人员的移动端。巡检人员接收任务后,系统自动规划最优巡检路线,导航至各检查点。

完成巡检后,所有记录数据实时回传,管理人员可在线审核并生成巡检报告。若发现紧急问题(如管道破裂),可通过系统直接发起维修派单,关联至附近的抢修团队,并实时跟踪处理进度。这种全流程数字化管理,使巡检任务的响应速度提升 40%,问题整改的闭环周期缩短至传统模式的一半。

数据联动分析:支撑决策,让巡检更具价值

移动巡检采集的现场数据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通过 GIS 系统与其他模块形成联动。例如,将某区域的管道腐蚀数据与水力模型分析结合,可评估腐蚀对水流阻力的影响;将阀门状态数据与 SCADA 系统的压力监测数据比对,能排查因阀门故障导致的水力失衡问题。

这些多维度数据的融合分析,使巡检不再局限于 “发现问题”,更能为管网改造、维护计划制定提供依据。例如,通过分析半年内的巡检记录,系统可识别出腐蚀速率较快的管段,提前纳入年度改造清单,实现从被动抢修到主动预防的转变。

供排水管网 GIS 系统的移动巡检功能,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传统巡检的痛点,在数据准确性、作业效率、流程管控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。它不仅是巡检人员的 “移动工作台”,更是连接现场与后端的 “数据桥梁”,为管网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现场数据支撑,最终推动供排水运维向更智能、更高效的方向发展。